在這個年代買CD已是一件很普通的事,但是買一隻二十萬日圓的玻璃CD,或者有些人會說:「是傻的嗎?」,但對於熱愛聽音樂的人來說,這個價錢絕對不算昂貴 。
玻璃CD早在20多年前於CD面世時Philips就已研發出來,但目的並非用來儲存音樂訊號而是用來校正雷射頭。後來日本三洋公司研發出可以記錄數位音樂的玻璃CD,雖然效果驚人,但卻沒有後續製造的計劃,原因是無法大量生產。
相信每一位聽到玻璃CD價格的人,都會哇然。但為什麼玻璃CD值得這高昂的價格呢?首先讓我們了解玻璃CD的好處。技術上玻璃的透光率遠超過一般塑膠CD,而且硬度高,不會彎曲也不會折射,所以雷射讀取極之穩定。相反普通塑膠CD製作過程中,當結晶加熱後會不規則,造成雷射讀取時產生折射現象。玻璃材料穩定性高,受溫度及濕度影響很少,經過百年之後依然如新。
玻璃CD採用光學玻璃鏡片製作,而且玻璃片當中不能有任何微小氣泡,過程中需要訂購大面積的光學玻璃片,然後利用電子顯微鏡檢查,確定用來製造CD的面積中沒有任何微小的氣泡,才能切割下來,再作打磨製作。過程中需要鍍膜,要用一小時以上的時間乾燥。從檢查、壓片、鍍膜、打磨,每個過程都是全人手製作。一天最大產量只有15隻,但不良率卻高達二十分之一,這又怎能便宜呢?
玻璃CD擁有六大特點:優異物理特性、光學特性、高耐久性、質量提升精密度、穩定的機械特性與高透光率,足以成為當代最佳音樂載體。
玻璃CD可達百年不壞,究竟什麼樣的音樂會值得做成玻璃CD呢?答案就是卡拉揚1962年指揮柏林愛樂演出的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」,已經過樂迷與音樂發燒友公認為絕世名盤。
日本環球於2007年12月15日正式上市的「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」,將1962年卡拉揚指揮的柏林愛樂演出的DG版重新發行,定價為200,000日圓,絕對是目前世界最昂貴的CD,而每一張玻璃CD都有生產編號,我們手上的CD編號是No.41,相信是香港第一隻,因為當時我們大約在11月訂貨12月底收到,當時香港還未有人擁有,音響雜誌也要到大半年後才有介紹。
到了試聽的時刻,為了省時我們跳去第5 Track。個個在場的人也目定口呆,連玩開黑膠碟的朋友也說:「這隻玻璃CD做出來的較果已超越了黑膠碟很多了,場面是無限大,密度高而不亂,深度和闊度大得驚人,穿透力極高。」原來這玻璃CD是用人造衛星級數的時鐘來作錄音。